采访专家
马建青 浙江大学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特聘专家。国家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
今天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不少人觉得老师的职业挺轻松自在的,整天面对学生,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又有寒暑假,却不知教师是个充满压力的职业。今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书中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与一般国民群体相比要差一些。研究发现,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的问题更为明显。
教师更需健康的心理
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特聘专家、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建青教授告诉记者,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心身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
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教师们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压力,一些人正承受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的困扰,比如焦虑、忧郁、易烦躁、易激惹、压力过大、人际矛盾等等。
对于自身发展而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易出现心情烦躁、发怒、情绪压抑、缺乏兴趣、不耐烦、丧失幽默感、神经过敏等现象,还易引起疲劳和多种心身疾病,对工作以及婚姻家庭关系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对于教师职业而言,由于教师所具有的天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一言一行,或积极关注、热情鼓励,或消极暗示、负面指责,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决不可低估的。心理学实验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典型的教师积极的关注和暗示对学生发展影响的事例。反之,教师若缺乏健全的人格,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做法,讽刺挖苦、谩骂歧视,或轻视学生的感情及需要,办事不公平,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所适从,甚至发生心理障碍。
马建青教授在调查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安慰、支持、理解、信任或者是妥善的处理而克服了困难,走出了误区。有的学生至今还记得当年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件事给他们的深刻影响和人生意义,他们衷心地感谢这些教师。
因此,教师除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的压力多源自工作、家庭、经济等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认为教师心理适应不佳的原因有:工作繁重;薪水偏低,不够维持生活;工作没有保障;兼任行政工作;校外生活受限制;受到抑制的管理与监督;社会地位不受重视;必须注意细节,行动受拘束;经常接触不成熟的人,等等。
从心理咨询工作来看,目前我省教师不仅面临来自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还普遍存在着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评级等各种压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育改革力度增加,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教育期望又过高,家校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些都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在具体的心理咨询中还发现,教师的成就感不足,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这些都极易促发心理问题。此外,一部分教师的待遇偏低等,致使教师不能安心工作,心理负担很重。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除了工作外,还有家庭关系、经济原因及自身的身体健康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压力源。压力引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更容易产生和体会到压力,还会人为地放大压力,一些人还可能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教师也往往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影响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很容易转移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身上。
维护心理健康 塑造阳光心态
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应把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到关系教师生活质量和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学生的高度来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我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十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工作,2013年10月起成立了“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品牌化、特色化服务教师心理健康的活动,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与好评。
当然,教师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主体,他们更应该设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马建青教授建议“园丁”们:
把握好“度”:心理卫生十分讲究“度”的把握,认为“过犹不及”。无论是欲望、感情、个性,还是言谈举止,度的掌握很重要。即使本身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一旦过度就会有失偏颇,甚至走向反面。个性过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情绪过大,工作过多,这些都是教师中很容易出现,但也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
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现代人很容易遇到的问题,而这源于比较。比如,把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把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朋友比较,与昔日的同窗比较,与自己的理想比较,一些教师的心理常常不舒服,时间长了,就容易觉得憋气、恼火。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何况这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变幻的社会,成败得失,此起彼伏。这就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点,方能高瞻远瞩,有时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自在,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和境界。
积极行动:心理的保健是一个积极实践的过程,比如,多读一点心理卫生的书,知识能变成能力;多与他人交往,既能密切关系,建立友情,体会沟通的乐趣,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以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变化和外界,多让自己处于动的状态,这有利于保持一颗年轻、快乐、充满活力的心。
劳逸结合:教师的工作8小时内外的界限常常不分明,晚上要批改作业、备课,甚至家访。因此,如何把工作与休息处理好,休闲与发展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也是心理卫生的要求。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
悦纳自己:要心理健康、要心理平衡,就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有所长有所短。一些教师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总是挑自己的毛病,以为这是为了自己好,其实恰恰是跟自己过不去,不但完美不了,反而制造了紧张,让自己太累。人只有喜欢自己,才能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有成功的机会。
(转载自《浙江工人日报》 记者 王艳 )
Powered by zybstudio ci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