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15日,施琪嘉 “空椅技术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工作坊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五月的杭城,以最灿烂的阳光迎接着来自全省50余所高校近90名心理工作者,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马建青教授到场并致欢迎辞。
江湖上不只是传说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武林里,初级的武者用技术,进阶的武者用态度,高级的武者用人格,不世的高人用生命。作为国内心理治疗界的大咖级人物,施琪嘉教授在精神分析、创伤处理、催眠治疗、格式塔流派整合中的开放与游走,使其咨询功力分外自由、奔放与酣畅。在三天的空椅技术工作坊中,施老师采用了他独特的授课形式:理论讲授,技术演示,分组训练,个案处理,团体体验和梦的工作,学员们浸泡其中,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近距离的感受到作为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学识、涵养、睿智、深邃、坚定、温暖,以及他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
空椅工作坊之基础剑诀
1.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
施老师从完形疗法之起源、心理治疗中躺椅与座椅的区别、未完成事件、格式塔心理学现象等角度对空椅技术的理论进行了精准、系统地阐述。让学员们更为清晰地了解了空椅技术作为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提升觉察力,分析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整合自身的资源,并朝着统整、坦诚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2. 解离的人格VS灵活的人格转换
施老师利用四个圆的不同表现详细地向学员们介绍了四种不同的呈现:一个健康的人连贯一致、无违和的人格灵活转换,边缘性人格水平截然相反的两面,分离障碍对对话主题的回避和切换,多重人格障碍被动的人格解离状态。
3.格式塔梦的工作
梦是一种意象语言,以广阔的视角,运用了所有被躯体和头脑忽视的能力,去知觉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梦也通过缩合、变型、隐喻等形式清晰展现了人格深处的无意识内容。在工作坊进行中,施老师以格式塔梦工作的方式对学员们的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学员们独特而精彩的梦的素材精巧地呈现了在工作坊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施老师表示,在心理治疗中的解梦工作要让来访者叙述新鲜的梦或者重复,梦在无意识的层面,或多或少的,显示了做梦者的生命经历、生活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4.内在孩子(inner child)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渴望被照顾、被爱、被陪伴和获得尊重的天生信念,如果这些需求被看见并被满足,孩子就会发展出像父母亲一样照顾别人、爱他人、陪伴他人、尊重他人。如果孩子的这部分需求没有被看见没有被满足,就会变成创伤的内在孩子,呈现敏感、低价值感、易激惹的状态。施老师引用了内在孩子特别希望听到的话“我来照顾你”、“我爱你”、“我不会离开你”、“我为你感到骄傲,你是最棒的”,作为治疗师可以细心觉察体悟并灵活运用。
5.七个治疗主题的工作方向
工作坊中,施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七个治疗主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1)死亡;(2)分离与丧失;(3)孤独感;(4)身体的完整性;(5)家庭的秘密;(6)自尊和自我价值感;(7)内疚和羞耻感。
空椅工作坊之标准化演示
在标准化实操演示也即个人体验环节,施老师在三天的时间中灵活、流畅地展示了如何用空椅与现实冲突、自我的分裂、创伤自我(创伤的内在孩子)、未来的自我四个主题进行工作。在自我的分裂演示过程中,施老师使用“随性——严谨”这两种矛盾的情绪体验,利用了叠加人格的技术来处理来访者的问题。施老师还会敏锐地觉察到来访者的需求,根据来访者的需求灵活调整治疗师的位置,同时对于个体治疗中抱枕、书包、面巾纸盒等物品也给予了灵活的处理运用,点滴细节展示了施老师深厚的治疗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对于连续三天参与个人体验的学员来说,在治疗师的陪伴下从最初的冲突及创伤呈现到情绪情感的涌动,再到把过去的痛苦记忆连接,到最后奇迹和旺盛生命力的体悟,每一步都走得真实深刻。在帮助来访者的心理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施老师始终坚信着每一个来访者都有他/她的能力和资源,一句温暖而有力的“你可以待在你的情绪里”激发着来访者的自主感。
1.与现实冲突的工作
(1)分设A和B
(2)A描述一段现实冲突
(3)B帮助A一起寻找确定的冲突对象
(4)B引入空椅
(5)进行数论对话
(6)B与A讨论当下的感受
在该演示中,施老师特别提到心理治疗提供的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提升来访者耐受挫折的能力。
2.与自我的分裂的工作
(1)分设A和B
(2)A讲述两种自我状态
(3)B引入空椅,让不同的自我对话
(4)A讲述感受
(5)B让A联系感受之来源
在该演示中,施老师强调了如果当来访者无法分裂成两个自我,可以引进一个她羡慕的人,形成叠加人格。
3.与创伤的内在孩子的工作
(1)分设A和B
(2)由A讲述过往一段创伤史
(3)引入来访者某个创伤的情境中
(4)现在自己与过往的自己(创伤的内在孩子)对话
(5)让现在成熟的自己去陪伴创伤的孩子。
在该演示中,施老师展示了如何帮助创伤的来访者找到资源,并特别指出,创伤可以被看作一个隧道,创伤治疗要确保开进去的列车进入的是一段隧道,不要进入多段隧道,不要叠加。要让来访者在有能力和现实连接的基础上暴露创伤。
施老师还展示了如何与躯体的一部分进行对话。施老师指出,躯体的一部分也可以被看作内在小孩的一部分,通过空椅技术完成哀悼的过程。有时哀悼是一辈子的事,哀悼的过程虽然有眼泪和失落,但也有温暖的力量在里面。
空椅工作坊之剑招
在每一次演示之后,施老师都会要求两人一组进行分组演练。在每一个环节的练习中,学员们都积极认真地投入学习体验,并在演练结束后及时向施老师反馈困惑和收获。面对在练习中无法很好地进入状态的学员们的困惑,施老师就治疗的方向和治疗师的位置做了澄清和指导。特别强调大家注重当下的感受(here and now),并且要在恰当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right time more than right),学会等待。
空椅工作坊之格式塔团体
对于经常参加动力性团体的学员们来说,格式塔团体是一次奇妙而又新颖的旅行。最让大家震惊的是作为治疗师,会把自己定位在团体的前景和背景之中,当治疗师引导团体时,治疗师的位置在前景。当团体暂时不需要治疗师时,治疗师会退到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团体成员们会有许多自发性联想。施老师向我们呈现了在团体治疗中对于前景和背景的灵活切换,着重强调了当出现重要的转折点、当出现偏转、当出现情绪需要调整等情境时治疗师需要从背景转换到前景的位置。同时,施老师还就心理干预在各工作区域的可为与不可为、如何灵活运用区域转换技术、如何让失控变为可以控制进行了系统有序地指导。三天的团体下来,团体内外充满张力,支持和面质共存,团体内外的学员们都纷纷感动于生命的韧性与奇迹。
期待再相遇
心灵创伤的疗愈,始于暴露,止于完形。回顾从工作坊启动时的初见到彼此心灵的照见,到此时此地,听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借一把空椅修复内心的创伤,试着去完成生命中未竟的圆。三天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了生命的丰盛、人性的灵动与美好。
工作坊结束时,施琪嘉老师也对学员们表达了他真诚地感谢:“我的人生已过半百,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这里,我同样感到非常的愉悦,因为我也被看见,被认可,被欣赏了。”质朴真挚的语言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学员,激发了彼此心中对下一次遇见的新的期待。
(孟婷婷 供稿)
上一篇: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举办“亲密之旅”自我成长连续性课程 下一篇: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与温州大学共同举办第九期“幸福工作坊”——“学习爱的能力,让爱住我家”心理沙龙Powered by zybstudio ci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