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公开的梦
来源:心理月刊 | 发布时间:2014-11-28 15:10:34|浏览量:1692

       作者简介

  ■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他探讨人类文化中神话的共性作用,仔细研究了世界各地文学和民间传说中的神话原型。其学问遍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哲学、文献学、超个人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史及流行文化等领域。乔治·卢卡斯的经典名作《星球大战》三部曲,便是深受坎贝尔神话概念影响而拍摄完成的。
  ■ 比尔·莫耶斯(Bill Moyers)
  美国颇具声誉的电视新闻记者,曾任美国第36届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的新闻秘书。1970年步入电视业,致力于把这个时代的杰出思想家带入电视舞台。
  神话从未远离我们的内心生活。坎贝尔,这位也许是当代最有声望的比较神话学大师认为,神话是人类的梦。神话中那些样貌各异的男神、女神、英雄、仙子、幽灵、野兽、怪物、巫师、恶魔,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欲望和恐惧。神话中英雄冒险的历程,恰恰是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的内在生命历程。
  我们需要神话。不然我们将面对这样一个窘境:既然现代人已经把大自然的神秘剥离殆尽,已经把信仰完全清扫干净,我们的想象力要如何得到滋养呢?身为现代人的我们,身心常常失衡,心会乱跑,并且妄想一些身体不需要的东西。而古老的神话和仪式,则帮助我们将心抓回来,使其与身体保持和谐一致,也使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的方式调和。
  在《神话的力量——在诸神和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一书中,我们将读到坎贝尔的思想。和他本人的体验一样,在阅读各个传统的神话故事时,我们将会感受到其中的奥秘而深感敬畏。我们可以猜测,但永远无法穿透其中的奥秘。坎贝尔说,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可以找到终极真理,他就错了。同样的意象和启示,我们也能在梵文吠陀中看到。
  发现神话的力量,也就是洞悉生命的力量以及局限。这里,我们摘要出坎贝尔对于神话的几个重要观点,分享给大家。

  神话与内在旅程

  “神话抓得住我,因为它表达出我已知的内在真实世界。”我们和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克罗马农人有着同样的躯体、器官及身体能量。不论生活在现代都市还是生活在洞穴中,人生历程都是一样的,都要经历童年、青春期及性成熟期。由小时候的依赖期,转变为成人的自我承担期,走入婚姻期,最后躯体衰退,逐渐失去体力而死去。神话和这些不同的生命阶段都密切相关,它展示了生命的典范,是我们生命历程的启蒙仪式。

       因此,我们对同样的意象会有反应。比如说,鹰和蛇之间的对立就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蛇属于大地的领域,而鹰代表心灵的飞翔。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内心冲突吗?
  神话谈论的是个人及所有其他事物的深层奥秘。它是一个谜,巧妙而恐怖,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既定看法。

  神话的4个功能
  神话具有神秘性——借由神话,我们觉察到宇宙的奇妙。而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奇迹。
  神话所提供的独特的物理宇宙观,告诉了人类宇宙的形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一种将科学视作万能的倾向,你点燃一根火柴,那就是火吗?科学家能够用燃烧的化学作用来解释,但对个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神话具有社会性——它可以成为一个特定社会秩序的支柱及根据。长久以来神话一直控制着人类社会,负责提供一套健全社会应有的生活样式及伦理。神话这一功能,在现代社会已经大大衰落了。
  神话最具有教育性——它教导人们如何适应环境变化,而持续过着人性的生活。神话诉说着永恒价值,和今天的我们灵性生活有很大关系。当你年纪大了,物质需求不再是问题时,你便会转而追寻内在的生活。神话帮助我们将自己的心和实际体验联系起来。
  神话与死亡
  在大部分神话中,都有“蛇”这一意象。“蛇”表达的是生命的死亡与重生,意义重大。在印度,神话中的蛇被赋予正面意义,就算是最毒的眼镜蛇,也是神圣的动物。它代表生命力与死亡,却又永生不死。生命的力量使蛇脱皮,就像月亮投下阴影一样。蛇脱下原来的皮是为了重生,就像月亮抛下阴影是为了再生出新月。它们是同等的象征性符号。有时蛇的形象是咬着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圆圈。表明生命世代接续散发光芒,不断再生。这是永恒的能量。因此在蛇身上同时存在生命的迷人之处和恐怖之处。
  进一步来看,蛇代表生命的主要功能——饮食。生命是由不断吃掉其他生命而构成的。母牛在吃草,是在吞食生命——这正是生命的自然。蛇代表一条四处蠕动的消化道。生命靠杀生及吃掉其他生命来维持,靠摆脱死亡再重生来延续。这就是人生的奥秘之一。
  轮回的隐喻
  当人们问我,“你相信轮回吗?”我只能说,“轮回就像天堂一样是个隐喻”。基督教与轮回对应的隐喻便是灵魂的净化。如果一个人死的时候,不能脱离对尘世的眷恋,灵魂便不能去向极乐世界,那么他/她就必须要经历灵魂的净化,必须洗净自身的局限。这些局限就是所谓的原罪。


       原罪是限制你的意识,并把意识固定在某种不恰当条件上的因素。
  在东方的隐喻中,一旦你死去,你会再回到这个世界来经历更多体验,直到你能清除或从这些执著中解脱出来。这个不断再生的灵魂,乃是东方神话中的主要英雄人物。一个灵魂可以有不同的性格,一生接着一生。
  轮回的概念并不是指你我现实性格的再生。性格是灵魂所抛弃的。然后这个灵魂附上另一个身体,是男是女,则要看消除执著所需的经验而定。
  轮回的意义在于,你不只是你所想象的你。你的存在,以及意识的潜力,有某些面相并且无法包括在你的自我概念中。你的生命比你能想象到的要深得多,也广得多。你现在活着的生命,不过是你的内在真我以及赋予你生命广度与深度的那个“东西”的片段罢了。但是,你可以选择在那样的深度而活,当你体验到它时,你便会突然觉察到,包括宗教神话在内的所有灵性传统言说的都是它。
  神话是集体的梦
  所有的神、天堂、世界都在我们心中。他们是放大的梦,所有的梦都是相互冲突的身体能量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形式。这就是神话。神话是象征、隐喻意象的显现,是由身体器官能量相互冲突所产生的。
  “我能不能通过考试?”“我应不应该和这个人结婚?”这个层次的梦看起来反映的纯粹是个人问题,然而从另一个层次看,能否通过考试并不单纯是个人问题,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通过某些门槛,某些考验,因此这是一种原型的梦。就算是非常个人化的梦境,其中也包含基本的神话主题。梦(神话)的两个不同层面——个人的层面和以个人问题为例子的一般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文化中。比如说,每个人都有面对死亡的问题,这是一个标准的人生谜题。梦是我们对支撑自己的意识,那个深沉、隐秘无意识基础的体验。而神话是社会集体的梦。神话是公开的梦,梦是私人的神话。如果你的梦,碰巧和社会的梦一样,你和你的生活及社会便可达到和谐;如果二者不同,你就像独自在森林中冒险一样。
  为什么婚姻在现代社会如此脆弱?
  婚姻在现代社会之所以如此脆弱,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没有正确看待婚姻。
  什么是婚姻?神话可以给你答案。婚姻和恋爱不同,婚姻是两个原本单独的个体的再结合。这世界上原本只有一个你,现在则有了两个,去体验心灵上的契合才是婚姻的本质。如果婚姻是为了永远恋爱下去,夫妻很快便会离婚,因为所有的恋曲都会以失望告终。婚姻应该是去体验一种心灵上的契合。它是自我与自我的重逢,是男女潜意识中的相聚。


       我认为如果你不把婚姻视为人生第一要务,那么结婚就等于没结婚。婚姻的意义是两个灵魂合二为一,两个主体变成一个。婚姻是一种人际关系,如果你曾经为了婚姻牺牲了什么,你并不是为对方牺牲,而是为一种关系的结合而牺牲。
  中国道家的阴阳图,是黑暗和光明交互影响的意象——就是阴和阳、男和女的关系,也就是婚姻。结婚后你不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在一种关系中认同自己。婚姻不单是谈恋爱,它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一种牺牲自我的痛苦体验,为的是维持两者合一的关系。
  婚姻生活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青春期婚姻”,那是两性互动中,伴随着本能的美妙冲动而来的,主要是为了繁衍后代。但是孩子会长大,会离开家庭,会离开原先为制造孩子而结合的家庭。而在婚姻的第二阶段“炼金术婚姻”中,双方要很艺术地共同体会到他们其实是一体的经验。
  婚姻不只是一种社会的安排,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学习。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结婚前能得到精神上的指引,告诉他们婚姻的意义呢?现在只需要10分钟,便可以完成登记结婚。而在印度的一些村社里,结婚仪式要举行3天,这3天,新娘和新郎要形影不离。社会应该帮助个人意识到婚姻的这一层面。
  一个丧失了仪式感的社会
  今天是一个没有仪式感的社会,或者说仪式已经丧失了它大部分的威力。过去能够传递内在世界真相的仪式,现在只是徒具形式。
  法官一走进法庭,每个人都会自动站起来。你并不是向法官个人致敬,你是向他身上穿的法袍、他所扮演的角色致敬。他是诚实的、不带个人偏见的——你站起来致敬的是一个神话的角色。因为支撑权威感的法律不仅仅只是一种强制,所以法官的权力必须仪式化、神话化。同样的,今天生活的许多方面,从宗教、战争到爱与死亡,都必须如此。
  在许多传统社会,年轻人要借着仪式成为部落的一员,成为社区的一员。原始社会的成人仪式包括打落牙齿、奉献祭品、割包皮等各式各样的典礼。典礼要在成人之前完成。据此你可以脱去小孩子的躯壳,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大人。
  但现代社会并没有发挥这一功能。于是年轻人只有自己去创造了。这就是城市涂鸦的由来。这些青少年组成自己的帮派,创造自己的入会仪式以及道德标准,他们极尽所能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但是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的法律和社会公认的不同,也没有被纳入社会中。
  可以帮助年轻人和这个世界联结的伟大神话已经不复存在,他们无从去理解表象之外的世界。今天的社会充斥着那么多的暴力,那么多人沉醉在迷幻药文化之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图书推荐:《神话的力量》
  作者:约瑟夫·坎贝尔 比尔·莫耶斯
  译者:朱侃如
  万卷出版公司 2011-09
  定价:49.80元

上一篇:基本快乐 下一篇:心理学解读:薛宝钗为什么没朋友?
ADD:杭州潮王路18号,浙江工业大学子良A115教室 TEL:0571-88320866 FAX:88320866 版权所有: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

Powered by zybstudio ci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