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池:如何有效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好朋友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12-01 11:29:52|浏览量:1678


      杨凤池教授
      CCTV-12“心理访谈”特邀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杨教授同时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杨凤池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咨询工作,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丰富工作经验。杨凤池教授开展了大量心理学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曾经为“神舟飞船”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中央驻京机关干部、国际航空公司等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高校大学生做心理健康讲座,并参与黑龙江洪灾灾后心理救援和 “非典”心理干预工作。他的活动经常被中央和地方媒体报道,并经常应邀主持心理咨询节目,目前担任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

 

  谨防“三个误区”

 

  杨凤池教授说,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三个误区”。

  “父母应该从何时开始重视教育孩子?” 杨教授首先抛给家长们一个问题,场下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1岁,还有人说3岁,5岁。最后,杨教授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误区所在,家长应该从打算孕育孩子起就开始重视对小孩的教育,而不是从孩子出生时或者出现问题时,才开始重视教育孩子,要是这样就太晚了。

  第二个误区是“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只注重让孩子吃好、穿好,把孩子的身体养得棒棒的,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为: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能够用包括语言、情绪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能够与人交往;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

  第三个误区是“重物质奖赏轻精神鼓励”,给孩子创造太好的物质条件,很容易使孩子缺少成长的动力。适时给孩子鼓励,更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保护“调皮捣蛋”的孩子

 

  杨凤池教授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时刻离不开沟通,有效沟通是亲子关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孩子通过体验家长和自己沟通的方式,学会和别人沟通,如果家长不能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孩子就很难发展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是与孩子沟通的主导方,亲子关系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由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没有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用成人的心理标准与孩子交流所造成的。“小学一年级,是让孩子建立兴趣的重要时期。”杨教授说,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但被许多老师和家长用不正确的方法扼杀了。

  比如:孩子幼小时,对世界充满好奇——“别动!”

  孩子长大一点,在学校调皮捣蛋——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

  上中学的孩子不服从管教,迷恋流行歌曲——“不干正事”,限制孩子外出,限制孩子与朋友交往。

  杨教授还提出一个观点,家长和老师要保护“调皮捣蛋”的孩子。他认为,孩子之所以调皮捣蛋,是因为他们会干出些出乎人意料的事情,从另一方面来说,反而表现出孩子有创造性,创新思维。如果家长从小就否定了孩子调皮捣蛋,强制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觉得如果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不管是哪一种,发展下去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教育者

 

  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比如挑食、马虎、依赖性强、性格暴躁、焦虑……往往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造成的。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往往对其忽略,与孩子疏离——孩子长大后,抱怨孩子对自己没感情;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对其呵护备至,包办替代——孩子长大后,抱怨孩子懒、笨、没出息;

  家长常常对孩子发脾气,使孩子学习到错误的经验——孩子长大后,抱怨孩子动不动就生气,认为孩子不懂事。

  当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会在语言、动作等诸多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是儿童心理异常的求助信号,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敏感性和警觉性,以便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这时,家长应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条件:温馨、宽容、民主的情感氛围使孩子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父母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为孩子如何做人处事提供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而不是溺爱和粗暴之爱。

 

  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许多父母因孩子喜爱网络游戏而忧心不已,而杨教授认为,家长不应一味阻止。“我的女儿也爱玩游戏,我也爱玩,事实上游戏确实好玩。” 杨教授说,家长需要改变看法,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如果孩子是没日没夜地上网,真正是个网瘾少年,家长应该想想家里出了什么问题。通常,得不到理解、赞赏的孩子只有到网络里去寻找平等与关爱,寻求依赖和归属感,不合理的家庭结构和不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也会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

  杨教授认为,家长与孩子互动不好,是孩子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他提供的对策是:从家庭着手,改善小环境。主要做法有:改变以往溺爱或粗暴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学习、上网与休息的关系。

  就具体做法而言,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的平等、尊重、鼓励,多与孩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多陪同孩子上网,了解孩子浏览网页的内容,获悉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登陆健康网站;可以组织由家庭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尊重孩子的想法,令其体验付出的价值、参与的乐趣;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对其错误指明缘由,并说明父母只是不喜欢你做的这件事,不是不爱你这个人,避免孩子误会父母的态度是针对他的人格,而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合理分配学习、上网与休息的时间,控制上网时间在每天2小时以内。

 

  杨凤池:我与女儿的小故事

 

  讲座中,杨凤池教授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与女儿之间的小故事,希望能给家长和老师们一些启发。

 

  不失时机的“松手”

 

  女儿小的时候,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很怕摔倒,我告诉她,“爸爸在后面给你扶着,别怕!”

  最初,女儿骑着自行车,走得歪歪扭扭,女儿总是紧张地问:“爸爸,爸爸,扶着吗?”“放心,扶着的,扶着的……”

  慢慢的,女儿骑自行车不再摇晃得厉害,我开始松手了,不再紧紧地扶着。女儿依然很紧张,不停地问:“爸爸,爸爸,扶着吗?”“扶着的,扶着的……”其实,我已经松手了,只是做个样子,假装扶着车。

  再后来,女儿已经能骑着车行动自如了,可女儿的紧张丝毫没有减少,还总问:“爸爸,你扶着吗?”

  “当然了,扶着的……”这时,我早已没有扶车,甩着手跟在女儿身后。

  直到有一天,女儿问我,“爸爸,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学会骑自行车啊?”

  “你已经学会了!”我的回答令女儿十分疑惑,这之后,女儿明白了我的用心。

  试想,如果我一味地听从女儿的话,一直扶着不松手,那她一辈子也学不会骑车。

  建议:身为家长,应该学会不失时机的“松手”。

 

  学会倾听更好沟通

 

  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学会倾听。在这一点上,我曾经也差点犯了一个错误,还好,是我的女儿提醒了我,让我及时纠正了态度。

  有一次在家,我在厨房里切菜。这时,女儿兴冲冲地朝我跑了过来,嘴里一边喊着,“爸爸、爸爸,我给你讲一件好玩的事。”

  “什么好玩的事?讲吧!”我手中拿着菜刀,眼睛盯着菜板,依然专心地切菜,望也没望女儿一眼,因为我认为,我切我的菜,女儿讲她的好玩事,我耳朵听着呢,没有任何影响。

  “爸爸,你要不愿意听,我就不说了!”女儿冷不丁蹦出这么一句话来,语气中透着一丝不满。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存在问题。我马上放下手中的刀,侧过身子,面对着女儿,看着女儿的眼睛说,“爸爸听着呢,什么好玩的事?快说来听听!”……女儿滔滔不绝,开始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她眼中的好玩事。

  建议:倾听时,家长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表现出适当的无知,倾听他、尊重他、让他体验到成人的感觉。对低龄儿童,家长最好蹲下来与孩子讲话,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想法。

 

  间接指导胜过“安排”

 

  女儿考大学那年,许多家长都为孩子填报志愿的事而四处奔走收集信息,起初我爱人也着急不已,责怪我不去打听信息、查资料,在我的解释之下,爱人才静下心来,我们二人没有主动发表意见,向女儿灌输各类升学信息,而是耐心地等待机会,等着女儿主动来询问我们的意见。

  一次,晚饭时,女儿果然向我们发话了,“爸爸、妈妈,你们说说看,我该学什么专业呢?”

  “外语、外贸类的好,特别适合女孩子,与国际接轨,活轻松,收入高,社会地位高。”我爱人首先发话,没想刚一说完,就被女儿否定了。

  “爸爸,你觉得呢?”女儿又向我发问。

  “要我看来,还是学心理学好,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舒缓情绪,既能自助,又能助人,何乐而不为?”

  “你们说的都不好,我决定了,我要学商。以后赚了钱,还能好好孝敬你们!”

  在这件事上,我们没有横加干预,而是尊重女儿自己的决定。就这样,女儿考入了人大商学院。虽然是学商,但在班上,她的外语成绩是第一,还是业余“心理咨询师”,

  假如,当初硬逼着女儿读某个专业,女儿后来认为不合适,肯定会闹情绪,责怪父母不该为她“做安排”。

  建议: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事物保持好奇和兴趣。不要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断力与鉴别力。引导孩子和家长讨论他的困惑,间接给予指导。

 

  接纳孩子

 

  我和爱人都喜欢红色革命歌曲,而女儿却不喜欢,女儿喜欢摇滚风格的歌曲,特别崇拜周杰伦。而在我们看来,女儿喜欢的许多歌曲听起来含糊不清,听不明白唱的是什么。

  可以说,在歌曲上,我们夫妻和孩子的分歧最大,但我们没有强迫孩子做出什么改变。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包括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曲、喜欢参加什么样的活动,作为家长,你可以不理解,但一定要接纳。接纳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个人爱好、兴趣、以及喜欢的服饰、歌曲等。

  建议:家长对孩子要有接纳和关爱的态度,同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的要点在于:一定要因为孩子需要,而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表达。

 

杨凤池答家长问

 

  讲座中,杨教授还留出部分时间,现场为家长和父母答疑解惑。

  问:当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摔东西、生闷气,这时家长该怎么办?

  答:孩子通过摔东西、生闷气的方法,使家长满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说明家长的教育出了偏差。既然家长有错在先,那就要承受住孩子的考验,狠下心来让孩子“痛苦一些”,坚决不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摔东西、生闷气的做法是达不到目的的,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问:孩子才4岁,就开始撒谎,家长该怎么办?

  答:孩子才4岁,这么小就开始撒谎,父母的问题占很大原因。通常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达不到,就很可能撒谎。

  问:初中生早恋,怎么办?

  答:问题出在家长身上,男孩多有恋母情结,女孩多有恋父情结,孩子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关怀,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渴望被接受、被尊重。当孩子在家里找不到情感上的支持时,就会去外面找。这时,家长应该反思自己,如何关爱孩子,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问:我的孩子6岁半,班级第一名,平时不是看书就是做作业,有什么问题吗?

  答:我们不鼓励孩子争第一,主要意思是当孩子的能力无法达到考第一时,家长不要去强迫孩子争。但孩子能够自然地考第一是好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

  问:如果放学前下雨,家长应该立刻去接孩子,还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而不去接。

  答: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做出选择。我建议,小学1、2、3年级的孩子,立刻去接,以体现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小学4、5、6年级的孩子,慢点去接,让孩子自己学会面对一些问题;初中以上年级的孩子,不去接。家长对待孩子应该从小呵护长大“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家长应该不失时机地“松手”,让孩子有自我锻炼的空间。

  问:孩子2岁半,每次一在街上看见同龄的孩子,就喜欢跟着别人走。

  答: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是没有问题的,但孩子也需要与同龄人沟通。亲子沟通好不能代替同龄的玩伴,孩子这样的行为是积极而正常的表现,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上一篇:李子勋:生活将终以善意回馈你我 下一篇:施琪嘉:有一种感觉
ADD:杭州潮王路18号,浙江工业大学子良A115教室 TEL:0571-88320866 FAX:88320866 版权所有: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

Powered by zybstudio cicms